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省辖鄂州市正式成立。40年来,勤劳智慧的鄂州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关怀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将昔日的农业县建成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工业城市。建市40年来,鄂州综合经济实力迅速增强,改革开放水平全面提高,社会事业明显进步,居民生活节节攀升,“两区一枢纽”建设稳步推进。
一、光辉历程
四十年来,在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勤劳智慧的鄂州人民艰苦奋斗,几经风霜,在探索中起步,在前进中突破,一步一个脚印,经历了四个重要阶段。
1983~1990年(创业阶段),也是鄂州改革开放的初始、试点和探索阶段。1988年4月,省委、省政府确定鄂州市为全省第一批“经济改革开放试验区”。1990年7月,我省首个经济开发区—湖北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在这一时期,鄂州以建市为契机,开展了大规模骨干工业框架建设,以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为主要形式的工业改革逐步走向深入,商品流通领域多种经济成份得到迅猛发展。这一时期,全市GDP年均递增10.9%,为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91~2002年(深化改革时期),确立目标模式和基本框架阶段。全市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租赁、重组等方式转换国有、集体企业经营机制,积极引导和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葛店开发区成立后,鄂州工业发展进入较快发展阶段,全市工业企业个数、生产规模、经济效益指标连创新高。“九五”时期,深入进行“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分离探索。经过“八五”和“九五”的艰苦奋斗,全市经济总量成功超越百亿大关,到2002年达到103.8亿元,这一时期,全市GDP年均递增12.5%,为全市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2003~2015年(快速发展时期),全市经济社会运行机制加速转轨定位,市场对资源配置作用全面发挥,鄂州工业产业体系逐步形成,经济步入快速上升通道。2006年以来,鄂州市大力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形成钢铁冶金、医药化工、建筑材料、机械制造、能源工业、纺织服装等六大支柱产业。2008年,鄂州市成为全省第一个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北省鄂州市峒山村考察时强调,“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把广大农村建设成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这一时期,全市GDP年均递增13.8%。
2016年至今(重大机遇引领高质量发展阶段),2016年,随着湖北国际航空物流核心枢纽机场项目落户鄂州,鄂州迎来了重大历史发展机遇,市第八次党代会确立了鄂州“两区一枢纽”的发展目标。2023年2月7日,《武汉新城规划》正式发布,鄂州葛华片区、红莲湖片区、梧桐湖片区纳入其中,将进一步带动鄂州承接光谷地区的科技创新势能。这一时期,鄂州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奋力打赢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战,成功摘取全国文明城市桂冠,经济社会发展疫后重振取得决定性成果,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2016~2022年,鄂州市GDP从825.42亿元增加至1264.55亿元,2018年GDP首次跨越千亿元达到1045.1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从11.0:48.5:40.5调整为9.7∶45.5∶44.8。
二、骄人业绩
(一)国民经济快速跃升,经济总量实现大突破
一是经济总量厚积薄发。1983年,鄂州生产总值仅有4.7亿元,2022年达到1264.55亿元。2022年鄂州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为2.35%,比建市之初的1983年(1.79%)提高了0.56个百分点。
二是经济发展稳步向前。1983年~2022年,鄂州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3%,快于同期全省平均增速(9.9%)1.4个百分点。
三是人均GDP全省领先。2022年,全市人均GDP达到118133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92059元),是1983年的203倍,居全省第三位。1983~2022年间,全市人均GDP年均可比增长10.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
四是财政收入实现连翻。2022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101.43亿元,比1983年净增101.06亿元。1983~2022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5.5%,快于全市GDP增幅4.2个百分点。
(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推进,发展方式实现大转变
一是经济结构实现了以农业为主向以三产协调发展的转变。2022年,全市工业化率由1983年的31.8%提高到40.9%,居全省第4位,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从1983年的31.6%提高到44.8%,而农业占比由33.2%下降到10.1%。
二是工业产业结构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深刻转变。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达到480家,比1983年全市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企业净增183家。全市冶金、电力、机械、纺织服装、食品等工业行业逐步发展壮大,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一些新兴的工业行业从无到有,迅速发展。目前全市已拥有全部现有工业行业41个大类中的34类,一个行业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已经形成。
三是所有制结构实现了由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向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建市初期,我市经济结构中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基本上没有非公有制经济,经过40年的发展,民营经济占GDP比重大幅提升。2022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849.16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67.2%,比1983年提高了64.6个百分点。
四是城乡结构经历了由城乡分割到城乡融合发展的转变。建市初期,鄂州城镇化率仅为21.95%。1990年,全市城镇化率突破30%,达到34.71%;1991年至今,全市城镇化率一步一个台阶,相继突破40%、50%、60%关口。到2022年,全市城镇人口达到71.90万人,城镇化率为67.1%,比1983年提高了45.1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
(三)工农业产品大幅增加,服务业呈现大发展
1.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农产品产量不断提高
2022年,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128.35亿元,是1983年的80.5倍。从各类主要农产品产量看,除棉花外,其他多数农产品产量有所增加。2022年,全市粮食总产量25.17万吨,比1983年增长12.4%;棉花产量0.31万吨,比1983年下降52.9%;油料产量4.29万吨,是1983年的8.5倍;水产品产量28.76万吨,是1983年的34.4倍;生猪出栏76.31万头,是1983年的8.5倍。
2.工业生产快速发展,产品升级换代步伐加快
40年来,全市工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支柱产业竞争力增强。1983年,鄂州升格为省辖市后,全市工业走上崛起之路。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80家,比1983年净增183家;工业总产值1972.94亿元,是1983年的494.1倍。
优势产业迅速壮大,支撑作用明显。2022年,全市钢铁、电子信息、建材、通用设备制造、金属制品、采矿、化工、医药、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专用设备制造十大骨干产业实现总产值1606.70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达81.4%,成为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
工业产品产量快速增长。2022年,全市生产粗钢635.86万吨,是1983年的32.1倍;生产钢材687.72万吨,是1983年的29.4倍;水泥1236.56万吨,是1983年的30.6倍;生产服装801.75万件,是1983年的4倍。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至2022年底,全市共有规上高新技术企业260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61.3亿元,是1995年(历史统计记录最早年份)的479.9倍,年均增长25.7%。
3.服务业体系全面建立,新兴服务业崭露头角
2022年,鄂州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566.23亿元,是1983年的310.6倍。
消费品市场蓬勃发展。建市以来,鄂州通过放开搞活、引进国内知名商贸企业(2014年唯品会华中运营中心进驻鄂州),充分发展个体商业经营户,多层次、多类型批零住餐商业网点如雨后春笋分布在城乡大街小巷,活跃和繁荣了城乡市场。2022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59.57亿元,比1983年增加了222.2倍,年平均增长14.9%。
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1983~2022年,全市公路水路货物周转量从1.90亿吨公里增加85.62亿吨公里,增长44.1倍,公路水路旅客周转量从1.33亿人公里增加到2.10亿人公里,增长57.9%。2022年7月,花湖机场正式建成投运,截至2023年5月底,花湖机场已开通客运航线13条、航点19个,货运航线国内2条、国际4条,机场货运量已达数千吨。
金融业增长迅猛。金融业增加值由1983年的0.07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74.26亿元,年平均增速达到19.6%。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从1983年末的2.26亿元增加到2022年末的945.17亿元,年平均增长16.7%;各项存款余额从1983年末的1.02亿元增加到2022年末的1080.77亿元,年平均增长19.6%。
(四)基础设施投入加大,城市面貌发生大改观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开展了大规模的项目建设,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能级不断提升。1983~2017年(2018年之后按国家统计制度,仅反馈投资增速,不再公布投资总量),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从0.95亿元增长到1007.04亿元,年均增长22.7%,2018~2022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8.2%。 凤凰广场、市民中心、江滩公园、滨江公园、市会展中心等一批标志性工程为鄂州增添了新的魅力,城市规模和品味得到空前提升。2009年以来,鄂州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国家“数字城市”建设示范市、中部最佳投资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快递示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等荣誉称号。
(五)改革开放全面推进,对外贸易水平大发展
鄂州市成立两年后被批准为乙类对外开放城市,1988年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改革开放试验区,2008年成为全省第一个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被国务院督查激励,鄂州海关挂牌成立,综保区加快建设,积极探索建设“花湖机场内陆自由贸易港”,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全市实际利用外资额从1985年(历史统计记录最早年份)的56万美元增长2022年的6164万美元,增长109.1倍,年均增长13.5%;全市进出口总额从1983年的428万美元增长到2022年的6.35亿美元,增长147.3倍。
(六)节能降耗成效突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一是节能降耗成效突出。“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压减低端落后钢铁产能406万吨,拆除违规钢铁产能91.2万吨,化解过剩水泥产能500万吨。2022年,全市规上工业每万元产值能耗0.4吨标准煤,比2013年减少0.09吨,下降18.4%。2021年全市万元GDP能耗较上年下降2.3%。
二是生态环境明显改善。2022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长江干流鄂州段水质保持Ⅱ类,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连续多年达标率100%,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实施情况评估居全省第3。全年市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99天,优良率为81.9%,比上年下降3.6%。PM2.5年平均浓度33.7微克/立方米,下降7.4%。
(七)改革红利不断释放,居民收入实现大提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6年的750元增加到2022年的40654元,增长53.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3年的313元增加到2013年(2014年起农民人均纯收入改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0210元,增长31.6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12692元增加到2022年的23111元,增长82.1%。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基本与GDP增速同步。
(八)经济与社会发展并重,社会事业呈现大繁荣
一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市普通高校在校生从1984年的101人增长到2022年的17224人,普通中学在校生人数从1983年的44100人增长到2022年的52785人。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与2010年相比,2020年全市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8.81年上升至9.96年。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21348人,较2010年减少20818人,文盲率从4.02%下降为1.98%,降低2.04个百分点。
二是医疗卫生事业全面进步。在全省率先完成“四化”乡镇卫生院、“五化”村卫生室达标创建,建成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1983~2022年,全市卫生机构数量从66个增长到554个,增长7.4倍,床位数从1961张增长到7021张,增长2.6倍,卫生工作人员从2236人增加到9619人,增长3.3倍。
三是科技实力明显增强。2022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261.3亿元,比上年增长11.9%。规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60家,是2007年的5.5倍。2022年,全市授权专利2381件,同比增长18.63%。截至2022年底,全市有效发明专利1077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0.07件,全省排名第三,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4.03件,全省排名第三。
四是文化体育事业健康发展。2021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38.20亿元,占GDP比重为3.28%,较2013年提高1.83个百分点。2022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699.1万人次,比2011年增长85.3%,实现旅游总收入50.21亿元,比2011年翻了一番。
三、前景展望
回顾40年发展历程,我们看到的是鄂州坚持改革开放,开拓进取,积蓄发展后劲的40年;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创新发展思路,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40年;是在曲折中前进,在困难中奋起,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40年;是不断释放改革红利,人民群众得到最多实惠的40年。40年的发展成就为鄂州加快高质量发展、实现“两区一枢纽”发展目标,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鄂州篇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展望未来,鄂州将充分发挥综合发展质效较高、生态资源优势独特、产业发展基础较好、交通区位优势突出、区域协调扎实推进的比较优势,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统筹安全和发展,统筹城乡区域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建成“两区一枢纽”,努力在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实践中干在先、走在前、作贡献。
使命召唤担当,梦想照亮未来!我们坚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团结一心、艰苦奋斗,踔厉风发、勇毅前行,“两区一枢纽”发展目标必将实现!鄂州必将借花湖机场的东风展翅高飞!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4207000015 鄂ICP备05017375号-1 主办:湖北省鄂州市统计局 地址:so米直播 邮政编码 :436000 电话:027-60830197 E-mail:ezstjj@ezhou.gov.cn 联系人:刘华良 联系电话:027-60830856 点击总量: |